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少女的歧禱 / Stations of The Cross

德國電影,又是因為想聽德文而看。
另外因為他是針對耶穌過「苦路」的14個章節書寫而成,但電影內容多是對宗教的批判,正好一個對於慕道基督派教義,但又因為許多過度瘋狂的人而感到反感的我,很適合看的一部電影。

全片有14個長鏡頭,我本來以為運用了14個長鏡頭,沒想到是「只」運用了14個長鏡頭。等於每一個章節都在一個鏡頭底下完成。 因次很值得記錄下來。

Stations of The Cross

出處: 第一處 -  比拉多審判基督
場景:教會內的禮拜課
鏡頭:教室場景內以神父為中心授課,旁邊的孩子回答
意義:帶出瑪麗雅極端的宗教信仰,建立出瑪麗雅對奉獻生命伺奉主的想法,並被賦予要當「宗教士兵」的角色,勇於糾正錯誤。

出處:第二處-  基督背負十字架

場景:家人共遊美麗的山間小路
鏡頭:拍攝瑪麗雅一家人爬上山看見絕景
意義:帶出瑪麗雅的家庭組合 - 易怒擅長責怪瑪麗雅的媽媽、有問題生病的弟弟、懦弱的爸爸、寄宿如好朋友的的異國女子伯尼戴

出處:第三處 - 基督第一次被十字架壓倒

場景:學校圖書館
鏡頭:正拍瑪麗雅,背對坐在Christian前
意義:帶出新教教徒Christian 對Maria 信仰上的危害 - 新教與情竇初開。(並且以基督教的名號出現)

出處:第四處- 基督遇見母親

場景:瑪麗雅媽媽車內
鏡頭:正拍馬里亞語媽媽在車內對談
意義:帶出馬里雅母親借由宗教教條對瑪麗雅管教上的壓迫

出處:第五處- 外方人西滿幚基督揹十字架

場景:告解室
鏡頭:瑪麗雅在告解室裡的側面,對著神父禱告(看不見神父)
意義:「承」。瑪麗雅坦誠自己有點喜歡Christian,有輕微的非分之想。因此想違背教義與Christian接近。 但被勸說需要尊重教義(與家庭中的教義代言人:母親)

出處:第六處 - 聖婦為基督拭面容

場景:家裡餐廳
鏡頭:拍攝一家人晚餐上的樣貌
意義:瑪麗雅忽然的告解惹來橫禍。寄宿好朋友伯尼戴在瑪麗雅被母親責罵後,幫她拭淚。瑪麗雅被痛罵後下地決心要對抗新教。

出處:第七處- 基督第二次被十字架壓倒

場景:學校體育館
鏡頭:側拍學生們上體育課,跟隨著音樂繞跑體育館
意義:當瑪麗雅依循自己的宗教抵抗新教時,反作用力就是同學的霸凌。 大家都有宗教但卻尊重甚或是為了極端宗教的極端規則而改變大多數人的基本生活模式。 Christian 挺身而出幫助Maria 解圍。

出處:第八處 - 揹十字架的基督勸慰悲慟的婦女

場景:學校外,冷風中
鏡頭:瑪麗雅站在學校外的樹林中,Christian 從背後搭訕。
意義:瑪麗雅堅決拒絕Christian 的愛(與誘惑)。(準備「轉)),瑪利亞站在外面受到風寒。

出處:第九處- 基督第三次被十字架壓倒

場景: Confirmation 儀式中
鏡頭:瑪麗雅在座位上禱告與歌唱。伯尼戴在瑪麗雅身後作為見證人。
意義:瑪麗雅終於接受的confirmation,但他與親人(母親)的關係處與緊張後的疏離。 Maria 在這一幕因為身體虛弱倒下。

出處: 第十處-  基督被剝掉衣服

場景:醫院檢聊室中
鏡頭:從瑪麗雅背後拍攝簡聊室中的醫生與對峙母親
意義:(轉),瑪麗雅脫光衣服接受檢測,醫生一度懷疑是心理影響生理,但跋扈的母親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責任(與資產),不尊重醫師專業判斷。瑪麗雅與家裡關係可能仍緊張。

出處:第十一處- 基督被釘十字架

場景:醫院加護病房中
鏡頭:拍攝正臉的Maria 與側臉的伯尼戴。
意義:(轉) 暗示瑪麗雅想要貢獻自己的生命換取弟弟的健康。並堅持要領聖餐。

出處: 第十二處- 基督死於十字架上

場境:醫院急診室中
鏡頭:側拍病床上躺著Maria ,旁邊站的伯尼戴、晚到的母
意義:瑪麗雅堅決要奉獻自己給弟弟。 體現奇蹟:瑪麗雅死的瞬間,弟弟約翰吶忽然叫了姊姊瑪麗雅的名字。

出處:第十三處- 聖母懷抱基督屍體

場景:葬儀社
鏡頭:面對葬儀社的圓桌。
意義:堅信急診室中是奇蹟的瑪麗雅媽媽,堅信信仰不是個人自由,信仰就是真理。因為是真理所底大家都應該要接受。
意義:青春期的瑪麗雅身前曾經被多次責備不準靠近異教徒、懶惰、利用生病弟弟說謊等。但死後卻因為巧合的神蹟,被挑替他的媽媽認為是神蹟的一種展現。

第十四處- 基督被埋葬

場景:墓園
鏡頭:正在填補的瑪麗雅墳墓
意義:最終瑪麗雅犧牲自己換來生病弟弟開口說話(僅在瑪麗雅死去時)、換得神蹟的彰顯以及純潔的象徵。 但喜愛他的Christian 只能默默祝福她。

整片的鏡頭真的很工整。

對照教義後,發現這樣能被改寫為另外一個故事,編劇的功力真的好強。

另外震撼的一句台詞是,劇中的母親認為宗教是真理(無誤),所以無所謂互相尊重對方宗教這件事。既然是真理,只需奉從而不是尊重。 正因為這個宗教的這個觀念,讓許多溝通無法交流。(也難怪有人說國民黨是宗教,應該是這個邏輯)。

以宗教故事14章節發展成一個電影腳本,引經據典使用宗教名詞,最後在以宗教邏輯與宗教故事中的惡,對過度宗教狂熱,不明事理、扼殺人生、剝奪自由作為打臉,就算是慕道者我也看得十分開心。 宗教嘛,是心靈寄託、是真有造世主,但絕對不是另一本教條。 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聖經是人寫的,人世間當下社會文化標準的真對錯,身為人的對錯,才應該是最大的準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